2005年12月24日 星期六

關於品嚐咖啡的反思

文章很短,反思動機是上週六參加金舌頭大賽的挫敗感引起
(不是喝不出味道每杯咖啡的味道,而是它沒有具備我記憶中應該的味道)

之前我嘴上總說要追求那一杯的完美
於是努力去瞭解一杯咖啡各種可能不完美存在的因素
在我心中,去瞭解了,就知道怎麼拿捏手上握著的這一杯咖啡

可是拿捏的方式,似乎是狹隘的
或是透露給大家的訊息,也是縮減的
因為從『不完美因素』的標籤出發
所以每一杯咖啡,總是『不夠』

在學習層次,知道『不夠』也許是重要的,那會幫助自己的技術成長
在品味層次,知道『不夠』,還得『超越不夠』,懂得變異之『美』

於是想到如果咖啡館的學弟妹在我的教導之下,真得只懂得挑剔,真得很汗顏。因為自己沒有對『教導』的位置有很大的Sense,加上這段時間是很凝縮地讓大家都快速學會手沖技術。一路走來身上蘊含許多技術之外的重要訊息,並沒有意識到透過教導的動作去傳達,那都是瑣碎片段的感受、知識,一點一滴收集而來的,在這一點一滴的時程,搞咖啡這件事和生活態度兩者共同的千轉百折是密不可分的,也許我會試著說清楚,也許不會。

不會的可能性大,卻希望先讓大家知道其中的蘊涵:刺激要轉為反應,總是有一段長長的路,長到這一路上東掉西拿,反應不出所有中介,也反應不出刺激原樣,尤其在要求速戰速決的條件之下,離『趨近』還總是遠的。

也因此決定把這樣的感想和新學習公開出來,需要的人就瞧瞧吧

山藥排骨湯

不知道喝了幾次、腦海中也演練過很多次的湯品,中式、常見的湯名,似乎勾不出什麼人來嚐的興趣,唯獨對我是期待許久的作品,用作品形容實驗性烹飪,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從開始到結束,就像畫一幅畫,需要有心情、有時間,而且畫完才看見整幅的樣子,也許便是柴米油鹽還不在我的日常生活之中,尚有此閒情。

川燙排骨加水覆滿,胡亂抓把紅棗、枸杞送進電鍋蒸熟,水入肉味成湯;山藥削皮切塊,待排骨原湯至爐上水滾放入,直至湯水再度滾開轉小火,小動作撈泡泡、撈肉渣,好像有這麼一回事,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也許是為了湯清之故。就在小火之下,玩了十來分鐘,山藥已熟卻尚未完工,理想中的山藥是得吸入湯汁、膨鬆有味、不再雪白,夢幻中的湯汁喝起來應該定神甘甜,不是像現在這樣輕飄飄,連山藥都還有脆度。

於是,再度送入電鍋,企圖將排骨、紅棗、枸杞的味道引到湯水、封入山藥,突然想起似地,又抓一把黃耆散放於上,想像它或許有這個能力。20分鐘後,再度嚐湯,已是我目前的極品。傍晚送至朋友家中的耶誕小聚會,在加熱的過程裡,味道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看著辦吧。

吃飯不知米價

昨天不知道怎麼搞的,課後整個人累得很,便踏著欲走還留的步伐早早回家,也很早早睡著了;早晨六點半醒來、七點多下床上網,因為想到買魚得趁早啊,八點便到菜市場晃晃,才發現現在的菜市場開得晚了,魚攤是少數已經擺好的舖子,帶著新奇的眼光不住地打量著攤子上還在張合呼氣的各路魚蝦,牠門活著的樣子,我真的是很陌生,眼看自己就是一臉買魚新手的模樣,也的確是第一次;看著瞄著,終於找到咱家餐桌上熟悉的身影,魚中段的橫切面,直接地伸出我的指頭『老闆!我要"那個"。』,『土魠喔~啊妳要哪一塊?』老闆娘把手和切魚刀放在兩大段只有下半身的魚塊上這樣問我,什麼那一塊...明明兩尾的橫切面長得一樣,但是魚皮一尾是全黑的、一尾是黑銀有斑紋,我假裝認真地看了一會,深怕買了不是我直指的那一尾,便不是土魠,有點懦弱地選了魚皮偏銀色、魚肉偏白,我剛剛指的那一塊...最艱難的一關結束,接下來就是切片和秤重付帳了,跟買豬肉很像,所以也沒什麼好怕的,對於多少錢就抱持著豁出去的心情,反正今天耶誕夜,反正要和朋友一起吃....結帳$250,『哇!』一邊掏錢、一邊計畫,等等一定要打電話回家問問看我有沒有被坑。

接著又繼續抱著豁出去的心態地買了日本山藥$220[1]、黑豬肉排骨$140,不過一湯一肉就已經花了610元,配菜便捨不得再花錢,好險家裡存有一些藥材,還可以拿來處理湯頭的部分;沈浸在終於知道一塊土魠要250元的餘思中,跟娘確定了250元是合理的價格後,又動起腦筋想著高雄家裡那一桌看起來簡簡單單、菜色乾淨的家常菜,不過就是煎塊魚、燉盅湯、炒盤菜、滷個肉,我娘每次總是神秘兮兮地不肯談錢,也許是怕我爸唸她、也怕我們這些好像長大的孩子們學著唸她,我總是不清楚到底她是花了多少錢才搞出來這一桌菜,以為這世界上的家常菜就應該是那樣,用別人家聽說來的一餐價,對照著我家的平凡菜色,每每總有點納悶,怎麼外面餐廳難吃又貴?怎麼我們都離家後,兩老寧可去吃他們精選的餐館,一餐200元還覺得划算?;試著加加減減,才發現平常家裡的菜色,光是新鮮食材就需要每人至少150元的支出,還得外加老媽忙一個上午洗切整烹,然後...還叫不動我們洗碗...

[1]山藥只用了半條,所以五-六人份的湯,實際是250元

2005年12月19日 星期一

Thelonious Monk With John Coltrane / At Carnegie Hall

瑟隆尼亞斯‧孟克與約翰‧柯川 / 卡內基音樂廳之「重見天日」演奏會

深夜一個人聽這張專輯,簡直就是太High了!!

若是換一套設備,鐵定會覺得這張CD就是熱鬧吵雜、越聽越煩罷了;但是,用我的ALTEC二手喇叭(搞不清楚型號...:P)加上我也還沒搞清楚的二手巨無霸擴大機—雖然硬體外觀看來厚重沈舊,方方正正的擴大機加上毫無綴飾的傳統錄音室喇叭算不上有什麼美感可言,內容卻是實實在在的紮實份量—這兩者的絕妙搭配,目前為止都還適合我的新舊CD,特別是放現場爵士和KKV、ECM廠的片子,總是有著『好聽到翻過去』的大感動,力道夠、細節也明顯。這也提醒了我,下次再憂鬱的話,就別再猶豫地打開我的音響High吧(偏偏憂鬱的時候,連選片子放都沒興致...所以這次格外要記住,別想太多,聽就對了!)

話說孟克和柯川的組合在爵士史上是多麼奇妙至極,我尚且是無法體會的;只知道在這張專輯中,貫穿著一個固定的爬升旋律,或快或慢,或鋼琴或薩克斯風,好像慢慢可以感受到爵士器樂搭配的亂中有序,而不是稱之為令人頭疼的嘈雜感,亦不是流於眾人喧鬧聲後的配樂。爵士的世界對我來說還是很大(OS:那個世界對妳來說不大了?....),以前聽爵士是喜歡著它帶給我的氛圍,我始終沒有動力把錢和時間花在搞清楚那個流派和風格,現在想想,真不知道自己在"荒唐"什麼,也許是從未真正懂得欣賞吧!今天用我還算新鮮的音響設備(兩個月前,我只有電腦喇叭)來聽這張新入手的CD,才開始有了想要搞懂爵士的那種心情呢!

ps.好像在鋼琴演奏加方面,...怪叔叔級鋼琴手特別可以觸動我耶(顧爾德也是啊);不過,大提琴和薩克斯風就得要"翩翩君子"啦。

2005年12月17日 星期六

Fear

(Ⅰ)
一直是恐懼著被遺棄的這件事...
對於淡漠、疏遠的眼神和態度,總是特別敏感
對於被忽略的行為,也總是特別在意
因為這樣的在乎,無處可去
不知道要怎麼跨越,不斷地重複在每一段人和人的關係之中
是太容易受傷了嗎?多想什麼也看不見、聽不到啊!!
當個敏銳又得勇敢的人,實在很難。
(Ⅱ)
從來就不屬於哪裡、不屬於誰
從來就不想屬於哪裡、不想屬於誰
但又矛盾地,想要認同著哪裡、認同著誰
屬於很多地方、屬於很多人
在四處都有歸屬,都有一群人起唱和
(Ⅲ)
最終都得回到自身
不恐懼自己


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小嘻皮日記2

12/10 輔仁80 心理70 系慶活動有感...
個人史上最有收獲的系慶活動!!

我的舞台在哪裡?
舞台的形式是如何?

雖然我說我會勇敢地自己創造舞台
可是那必然要承受的孤獨
讓我在牆裡牆外穿梭 時而接近 時而疏離

短暫的平衡後
矛盾與不平衡才是前進的力量
演出者 幕後工作 幕後工作的幕後
課業的loading太重 重到得放棄人際
妳若想要追尋 要比別人花更大的力氣
但原本我們應該是很關注人的
臨床的場域 充斥著顧著把書念好的人

改編學妹的一句話:
『我以為我在貼近人 但做得卻總是在遠遠的那端望著那些人』
低調 和 個人行動 一直不是我的專長

為什麼我得勉強自己學習溫吞?學習平靜?學習抽離?
和團體交織共振 有什麼不好?
我就喜歡兩邊跑 四處晃
不斷地尋找這些地方的元素在我身上協調的可能

2005年12月9日 星期五

小嘻皮日記

孫昌齡學長說他自己是老嘻皮..
那麼我就期許我自己是一個小嘻皮吧~
現在跟小四妳聊事情的感覺還挺棒的
我好像可以反映真實的擔憂,卻不必擔心被放入某個框架
談話中有前進的感覺,事情就慢慢有了更進一步地頭緒
允許情緒的抒發,然後真得可以散去而理出新的行動
是我從中間所得到的

最棒的是,我相信妳不會因為我沒有『謹言』『慎行』
就看不見我可以做的

還有今天一起在系上混很晚的一夥人
很高興有這種大家『和在一塊』的感覺
很自然地聊起過去,不斷地在彼此的生命中有對照的經歷想要述說
現在想來,其實自己很久沒有這麼真實地與人接觸了

為了儲備明天的戰力,只得擱下話題
不捨地離去時,驚覺我竟然沒有疲倦感

(總之,就是很開心啦~趕緊記錄一下,免得忘記...)

2005年12月5日 星期一

對味

一樣的味蕾構造
嚐出來的風味還是會有所不同
一樣的烹調基調
吃起來的感動還是會因人而異
我們
在人生的路上 相遇
淺淺地 深深地
以各自的方式關心著彼此
給的 不一定是想要的 也不一定會被接受到
拿的 不一定是想要的 也不一定會體會到
給予 和 接收 之間
橫跨著不同的生命型態
對味了 是感動
不對味了 也並非無心
刻意了
虛假了
做作了
自在了
真誠了
輕易了
總有人 用不同的眼 看著 讀著 念著 人
熱情的人 溫情的人 卻沒有無情的人

2005年12月2日 星期五

study plan

科目--閱讀已列書單所需時間
心理治療深論 :40小時/week
方法論:16小時/week
論文:5小時/week
精神分析:8小時/week
臨床神經:(老師...對不起~)2小時/week
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5小時/week
每週需要76小時的讀書時間,每天約11小時
非課堂時間只有86小時....
絕對不可能每天只花2小時處理『吃飯、車程、討論、打掃、餵兔子、上網、洗澡、上廁所』
所以...
讀書速度需要加快兩倍!或是...將書單作選擇*1/2...